未来几年,在大城市混的人,“租房住”会成为一种趋势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2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大部分的人,对房子是很痴迷的。

正如杜甫写的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

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,才有一个像样的家,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装修,可以睡个安稳觉。

但是这几年,社会下行压力大了,很多人开始反思,到底是房子需要我,还是我需要房子?

不知不觉,一大批在大城市混的人,开始租房居住了,并且在未来几年,也没有打算买房。新的趋势,慢慢形成。

图片

01

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,然后租房居住,这可能颠覆了大家对“家”的观念。

有人就是这样做了,并且没有房子之后,如释重负,生活也真正自由了。

在“每日人物”平台上,讲述了36岁的杨佳卖掉了在北京通州的房子,让然后带着一家人,到靠近市中心的位置,租房。

他的选择,有几点理由。

第一,自己的房子,在城市相对偏远的地方,和上班的地方距离很远,通勤时间很长。

第二,东拼西凑,有了房子的首付,后期的贷款还要陆陆续续还几十年,看不到脱困的那一天。房子还是四五十平米的,非常狭小。

第三,房子在掉价,真的担心有一天,房子卖了,还抵不上贷款。

第四,随时担心自己裁员,然后没有办法保证房贷,这断供不是闹着玩的。

综合考虑之下,在距离单位近一点的地方租房,可能房租也不便宜,但是应对家庭、工作的各种变化,也是非常灵活的,不会战战兢兢过日子。

还有37岁的杨萧云,把自己的两套房子都卖了。一套是学区房。

他卖房的理由,也非常理智。

第一,自己有了北京户口,不再愁孩子读书问题。再说了,就是租房,在很多地方,也可以入学。

第二,夫妻都在互联网公司上班,也因为年纪,到了随时被裁员的风口了。

总有人感慨,曾经每个月房贷五六千,现在租房月开支三四千,一下子就减负了。这日子,自然就轻松起来。

越来越多的人,感受到了租房在自由。而不是多年前,租房的人就低人一等,就是流浪一样。

有了自己的房子,不一定有一个像样的家庭。也许因为房贷,鸡飞狗跳;也许因为房子价格下跌,愁眉苦脸;也许因为工作换了,通勤距离太长,熬得身心憔悴。

房子在很多地方,也不再是入学、入户的必备条件,这让更多人,回归了理性。

社会发展新趋势之下,很多人开始研究,要不要房子的问题,如何把日子过好的问题。

图片

02

你别看很多人在大城市混,并且混得不错,他们其实是没有“根”的。

他们的根,是在农村,在偏远的乡镇,小县城、市里等。

他们去大城市,就是看中就业机会多,发财的可能性大一些。

但是谁都没有把握,自己能够在一个新的地方,百分百扎根,并且做大做强。

从进步的考虑,确实要在大城市有房子,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。但是,人算不如天算。很多人,是混不出大成绩的,到了四五十岁,还是要想办法退一步。

人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性,越来越大。可以说,除了体制内、大企业,人员会稳定一些,其他的工作,都是三年河东,三年河西。

未来几年,社会变化不断,普通人的工作越来越不稳定。接下来,人和房子的矛盾就来了。

房子的不动产,工作在频繁变动,这就形成了供需矛盾。

房贷是固定的支出,收入是沉沉浮浮的,这真的令人担忧。

人的工作地点改变了,房子也住不了,卖掉就亏很多,或者根本卖不掉。

比较之下,租房的灵活性就大多了。

租房的好处就是,工作地点变化了,马上可以换房子。通勤的距离,还是很短的。

万一失业了,也不担心谁来催促房贷。顶多是,把城市中心的房子退掉,去远郊另外租房,甚至可借住在亲戚朋友家一段时间。

一些在大城市混了多年,也有了一定存款的人,在失业之后,索性就回到老家去,干点小事,真正过上 了慢生活。

退回去,其实很多人在县城,或者市里,是有房子的。

很多中年人,他们的父母在县城有房子。完全不担心自己失业了,就会流浪。

一些父母也想明白了,就是子女在大城市打工,结婚了,也不会要求买房子。让他们租房就好了。万一娃不可以在大城市读书,就到县城读书,也蛮好的。

活人不要被各种压力,逼到死角去。

有时候想一想,一个人的三十年,被一套房子锁定了,这很可怕。一辈子就几十年而已。

图片

03

我们不反对大家买房,也不鼓励大家卖房。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智对待房子这件事。

买房的根本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,提供孩子读书、老人就医、中年人就业的方便,如果不是,房子就是家庭的累赘。

在工作相对稳定,或者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情况下,在大城市买房,也完全是可以的。

房子的选择,其实关系到一个家庭未来二三十年的命运,需要有大的格局,而不是顾着眼前的状况。

大城市,面积很大,容身的地方、方式有很多,我们综合自身的利益,再去选择,就性价比高一些。

我们真的要给生命松绑了,过带着松弛感的生活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